TechTarget虚拟化 > 信息聚焦

信息聚焦

  • 甄别两种服务器虚拟化软件(上)

    2008-06-17

    虚拟化的推进将改变信息部门的软件采购、部署和规划,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两种虚拟化软件是什么?它们的结构特点是什么?适合于哪些不同的应用方案?

  • 五大服务器虚拟化解决方案管理特点的比较

    2008-06-17

    主要的服务器虚拟化解决方案有哪几种?在虚拟化市场上的地位怎么样?在本文中,我们将比较这几种解决方案的管理特点.

  • 虚拟机:请神容易送神难

    2008-06-16

    虚拟化正像野火一样在数据中心之间蔓延,而在这场野火烧过之后,留下了大批还未使用就已被人遗忘的虚拟机,那么,如何对虚拟机实施跟踪和管理呢?

  • Xen如何与Virtual Server和VMware一争高下?

    2008-06-16

    多数常见的虚拟计算工具是通过商业应用软件实现的,如VMware和Microsoft Virtual Server。但是对开源爱好者来说,Xen使用了更好的整合虚拟化技术。它好在哪里呢?

  • 虚拟化让数据网管走向巅峰

    2008-06-15

    随着数据网管规模的扩充和功能的复杂化,如何有效地整合利用各个数据网管中各个网元的资源,使网管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是各运营商需要解决的问题。

  • 虚拟技术应用的背后 版权纠纷如何应对

    2008-06-15

    总而言之,虚拟技术的应用可能性几乎可以说是无穷的,然而与之对应的是其侵犯版权的嫌疑亦是最大。从法律角度看……

  • Virtual PC能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吗?

    2008-06-15

    我没有安装Microsoft Virtual Server,不过我运行的是Virtual PC。我能在Virtual PC运行服务器作为一个暂时的解决办法吗?

  • OpenVZ与Virtuozzo的本质区别

    2008-06-15

    SWsoft的Virtuozzo和OpenVZ是同一市场中面向不同顾客群体的两款产品。同时,也可能是产权所有与开源的一个绝佳比较。不过,首先我们来看看服务器虚拟化的主要方法……

  • 虚拟化教父称现在部署虚拟化不冒险

    2008-06-15

    VMware公司首席科学家及共同创始人孟德尔·罗辛布林(Mendel Rosenblum)访问中国,他在为虚拟化技术继续加温的同时,也不忘消除企业对虚拟化技术认识的误区。

  • VMware Server与Microsoft Virtual Server的比较

    2008-06-12

    本文探讨VMware Server与Microsoft Virtual Server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可以说明VMware Server在Microsoft产品免费的情况下仍能如此盛行的原因。

共6473条记录

新闻 >更多

  • 阿里拥抱红帽:企业云扩展新方向

    2017年10月12日,在2017阿里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加入红帽云计算及服务供应商认证计划(Red Hat Certified Cloud and Service Provider Program,CCSP),与行业科技领导者一起提供经红帽测试和认证的解决方案,更进一步扩展红帽广泛的开源云解决方案功能

  • 云端电子签约:虚拟世界规则我来塑造

    近日,中国电子签约云平台的领导者 “上上签”以阿里云生态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的身份参加了由阿里巴巴集团主办的以”飞天 智能”为主题的全球云计算顶级峰会。

  • Mark Lohmeyer 畅谈VMware Cloud on AWS

    近一年以后,两家公司对外公开了去年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一些早期用户深入钻研了VMware Cloud on AWS服务—但大多数人仍旧在探索其工作原理、成本以及可用性。

  • 从开源社区到企业级产品:红帽专家面对面揭晓答案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开源产品有很多都源于红帽开源社区,例如Linux、Fedora、Gluster、Ceph和CentOS。那么 ,开源于红帽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这些开源产品社区是怎么运作的?红帽企业与这些开源又是怎样协作的?

电子杂志 >更多

  • 《IT新架构》:应对容器化的安全威胁

    在本期电子杂志中,主要阐述了容器在安全领域的棘手和多方面问题是延缓其在生产环境部署的主要挑战。但是Docker容器以及它们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编排工具已经开发出更先进的安全功能。

  • 《IT新架构》:紧跟时代

    本期主要关注超大规模提供商用来实现服务器利用率提升的云技术和实践最终将流向企业IT商店,这有助于弥补企业数据中心在服务器利用率方面的差距。